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返鄉創業,年輕人闖出新賽道(經濟聚焦)

2025年05月06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李強在木耳大棚裡檢查菌包。

張??超攝

沈枝丹(中)與村民一起剝蓮子。

資料圖片

玉康坎展示手工傣紙。

資料圖片

鄉村全面振興,既是青年的責任,更是青年的機遇。發力短視頻幫農產品走出大山,弘揚非遺技藝助力文化傳承,科學種植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廣大青年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成為帶動鄉村發展的重要力量。

記者近日來到黑龍江、福建、雲南等地,走進一個個年輕人的鄉村生活,感受他們熾熱的青春力量,感受他們為家鄉注入的新活力。

——編  者

黑龍江綏芬河種植戶李強——

種木耳,用科技喚醒土地的力量

本報記者  郭曉龍

天光初亮,晨霧輕籠著黑土地上連綿的菌棚。

33歲的木耳種植戶李強踩著露水走進黑龍江省綏芬河市阜寧鎮建東村的木耳基地,這裡已悄然蘇醒:溫濕度傳感器在菌架間閃爍,氣象數據如溪流匯入監控器,手機屏幕取代了沾泥的膠靴……

8年前,大學畢業的李強放棄了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家鄉種木耳。他白天跟著老農學技術,晚上刷短視頻惡補農業知識。有一天,一條“物聯網種菜”的視頻讓他眼睛一亮:“木耳種植為啥不能數字化?”

說干就干!李強跑到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和東北林業大學,請來專家指導,還自掏腰包買來傳感器做實驗。但村民圍觀時還是直搖頭,“手機種木耳?淨整花架子!”

直到那個倒春寒的深夜,李強引入的傳感器智能技術預警到低溫情況,智能大棚緊急啟動保溫措施,保住了全部菌包,而傳統大棚卻被凍壞了三成木耳。

第二天早上,55歲的村民杜永勝蹲在手機前盯著溫度曲線和氣象預警系統看了半小時,憋出一句:“這玩意兒,服!”

走進智慧大棚,溫濕度傳感器如“哨兵”般林立,數據實時上傳雲端。杜永勝舉著手機,熟練地切換監測數據:“以前巡棚累夠嗆,現在手機上就能管!”

做好科學種植,李強還有新想法。

2022年,李強提出種植富硒木耳時,村民們還是持保留意見,“加硒?那不成了化肥?”他不爭辯,默默承包了一個試驗棚,還把檢測報告和營養學資料印成小冊子,逢人就講:“硒是‘長壽元素’,能讓木耳身價翻倍!”收獲時,他種植的富硒木耳硒含量達普通木耳3倍,單價提高20%。

李強的手機裡,存著好多村民的短信:“謝謝小李,今年閨女學費湊齊了!”“直播賺的錢,給老伴買了新衣服……”如今,他的基地帶動周邊33戶村民戶均年增收4.2萬元。李強遞來一包玉木耳,包裝上印著他想出來的標語——“用科技的溫度,喚醒土地的力量”。

福建武夷山網絡博主沈枝丹——

拍視頻,讓家鄉特產被更多人看到

本報記者  施  鈺

揮鋤挖筍,剝去筍殼,溪邊洗淨,再將筍制成筍干、筍餅、筍肉煲,一桌飯菜蒸騰起鄉村的煙火氣……沈枝丹在自己的短視頻賬號上發布了一條以春筍為主題的視頻,獲得超50萬點贊。

2018年初,85后沈枝丹回到家鄉福建省武夷山市洋庄鄉,開始通過短視頻平台分享鄉村生活。“最開始我只是想拍拍身邊的美食美景、記錄生活。”沈枝丹鏡頭下真實自然的鄉村生活獲得了許多關注,視頻裡出現的家鄉特產也被更多人看到。

“沒想到拍視頻還能把家鄉的特產賣出去。”沈枝丹向附近的農戶收購地瓜干、豆腐乳、辣椒醬、茶葉等,完整呈現農產品的制作過程。

流量浪潮之下,困惑也隨之而來。

挨家挨戶收來的農產品數量跟不上銷售需求,賣相、口味也參差不齊,產品口碑受到影響。“要是無法保証品質,即使花再大力氣宣傳,買賣也做不長遠。”她下定決心規范生產。

2020年底組建專業團隊,2021年陸續成立茶葉和食品品牌,沈枝丹投資建設農產品加工標准化廠房,並積極對接農村合作社,由合作社按要求管理種植養殖、收購、加工。“前不久,我們還和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准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加強生產全程質量管控,保証產品品質。”沈枝丹說。

“要為鄉村留下帶不走的產業鏈。”沈枝丹介紹,目前她和團隊已開發推出浦城桂花紅茶、鬆溪百年蔗紅糖等50多種特色農產品。

今年開始,她還向周邊農戶免費分發地瓜苗和鵝苗,以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收購。“新建的熏鵝加工廠也要投產了,預計年產量達20萬隻。”暢想著未來,沈枝丹干勁十足。

三年來,沈枝丹團隊自有品牌年銷售額實現300%增長,也帶動了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沈枝丹還被邀請到多地開展鄉村主播公益培訓,已累計培訓約1000人次。拍視頻、快遞發貨、尋找貨源、直播設置……“最開始當主播創業時,我曾面臨不少實際問題,現在我想為大家答疑解惑、解決困難。”沈枝丹說。

雲南西雙版納非遺傳承人玉康坎——

制傣紙,融合古老技藝與現代科技

本報記者  李茂穎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曼召村,濕潤的空氣中飄著草木清香,遠處傳來陣陣搗漿聲。

在村裡的研學基地,10多名小學生圍在傣族傳統手工造紙技藝非遺傳承人玉康坎身邊,好奇地觀察傣紙制作。紙框輕輕搖晃,紙漿均勻分布,在玉康坎手把手傳授下,孩子們小心翼翼地嘗試撈紙。這樣的場景,每周都會在曼召村上演。“看到傳統技藝在孩子們手中延續,我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玉康坎笑著說。

在曼召村,手工造紙技藝有著800多年的歷史。玉康坎的父親岩坎,是傣族傳統手工造紙技藝省級傳承人。

2020年,這名90后傣族姑娘從城裡回到曼召村,創立西雙版納召詣傣紙民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想讓傳統技藝煥發新活力。

廠房內,工人們分工協作:幾位老師傅坐在木槽旁,用紙框在紙漿池中輕輕舀起,紙框上漸漸浮出一層均勻的紙膜﹔不遠處,年輕人正操作著激光打標機、燙金機等10余台設備,對成形的傣紙進行加工。

“我們引進設備不是要取代手工,而是解決傳統工藝的局限。”玉康坎指著牆上色彩斑斕的文創產品說,“以前傣紙顏色單一,現在通過添加天然染色劑、新鮮花瓣,結合激光打標和燙金技術,可以在紙面做出精致的圖案。”

在玉康坎的帶領下,村裡已開發出包裝用紙、手提包、禮盒、紙扇、燈具、裝飾畫等60余種產品,為傣族傳統造紙技藝打開了“新大門”。線上,公司通過社交平台進行宣傳推廣﹔線下,游客們可以親手體驗傣紙制作,感受非遺魅力。

立體化運營模式成效顯著。近兩年,曼召村傣紙年產量達到1000萬張以上,全村年收入超1000萬元。更令人欣喜的是,曼召傣族傳統造紙技藝的知名度不斷提升。

暮色降臨,廠房裡燈火通明,玉康坎和工人們還在為新訂單忙碌,古老技藝與現代科技正在這裡交融。

(朱茜玥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6日 10 版)

(責編:任佳暉、王瀟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