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四川黨的建設
分享

“智慧”幫扶惠彝鄉

2025年07月28日10:30    來源:《四川黨的建設》雜志222

初夏的昭覺縣,索瑪花海掩映著白牆灰瓦的彝家新居。在綿陽市涪城區對口幫扶的第九年,這個大涼山腹地的縣城正鋪展開一幅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嶄新圖景:數字化雞舍精准調控養殖環境,“雲端課堂”讓彝鄉學子與綿陽名師隔空對話,5G智慧社區實時監測民生動態……

2016年以來,涪城區以科技賦能結對幫扶工作,依托中國(綿陽)科技城資源優勢,圍繞循環農業、教育幫扶、智慧治理三大核心,創新構建“輸血造血協同、智志雙扶並重”精准幫扶體系,推動數字技術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

“一隻雞”孵出富民鏈

“咯咯咯——”清晨六點,昭覺縣“雞+蘆筍”種養循環現代農業園的智能雞舍准時亮燈,此起彼伏的啼鳴聲穿透晨霧。六萬隻高原雞在恆溫智控的環境中悠閑覓食,它們的糞便正通過無害化處理轉運至毗鄰的蘆筍田——這座規劃佔地370畝的現代農業園,是涪昭結對幫扶下的智慧結晶。

涪昭一家親,產業出真金。自結對幫扶以來,涪城區堅持變“輸血”為“造血”,把發展產業項目作為推進結對幫扶工作的根本之策。2022年以來,涪城區統籌幫扶資金836萬元,撬動各類資金3550萬元,建成昭覺縣首個規模化種養循環現代農業園區。

“我們聯合省農科院、川農大等科研單位共建技術共享平台,集成應用水肥一體化、精准投喂等智能裝備,構建起從養殖到種植的全鏈條質量追溯系統。”在物聯網監控中心,園區負責人賈正武輕點屏幕調整溫控參數,指著實時更新的數據介紹道,“創新的‘高原雞糞污還田—蘆筍殘料飼喂’生態循環模式,讓農業生產實現污染物零排放、資源全利用,每年可節約成本超200萬元。”

在自動化屠宰分揀車間,普提村村民瓦曲拉坡正熟練地操作著設備。“以前守著兩畝薄田,年收入不到2萬元。現在園區務工加上村集體分紅,年收入能有4萬多元!”這位彝族漢子笑容滿面,“守著老人孩子就能掙到錢,這日子有奔頭!”

隨著“一隻雞、一根筍”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聯農帶農效益持續釋放。“如今,‘昭覺高原雞’已暢銷至成渝黔等省市,年產值突破2000萬元。”涪城區結對幫扶昭覺縣工作隊隊員王武星算起富民賬,“通過‘企建村養’‘企繁戶育’等機制,園區帶動6個村集體增收30余萬元,培育農技帶頭人40余名,讓200余名脫貧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

“一朵雲”架起希望橋

5月13日上午,昭覺縣東方紅小學的會議室裡,十幾名教師正聚精會神地盯著屏幕,時而伏案記錄,時而低聲交流。屏幕上,綿陽市實驗小學的數學教師正通過涪昭“智聯體”平台展示一堂別開生面的賽課。新穎的教學設計和生動的師生互動,讓千裡之外的昭覺教師們收獲頗豐。

校長楊興慧深有感觸:“通過這場跨越千裡的‘雲端教研’,我們不僅看到了優質課,更真切感受到了教育現代化的力量。”

為實現教育資源的深度共享,涪昭兩地投入660萬元專項資金,建設22個教育教學研究中心,成功搭建起功能完善的涪昭“智聯體”平台。該平台不僅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實時共享,還通過遠程教研、在線培訓等方式,有效提升了昭覺縣教師的教學水平。

用數字紐帶連接未來,讓優質資源持續“造血”。在幫扶過程中,涪城區還針對昭覺縣學生基數眾多、教學質量不高的現狀,累計派駐各學科骨干教師150余人支教昭覺並開設“涪昭班”﹔引入東辰教育集團優質資源,組建由70余名優秀教師任教的“東辰班”,將涪城區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植入當地教育體系。同時,遴選77名昭覺縣重點學科骨干教師建立名師工作站,構建起多層次、立體化的教育資源共享網絡。

正如工作隊隊員何勇強所說:“教育幫扶不僅要‘送水’解眼前之渴,更要‘挖井’謀長遠之計。”如今,涪城區通過構建智慧賦能、人才培育、硬件改造的立體幫扶體系,助力昭覺縣實現從“輸血”到“活血”的教育質量全面提升。

“一張網”織就幸福社區

當“智慧的種子”播撒彝鄉大地,社區治理的智慧之花也在悄然綻放。在昭美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實時智慧大屏正守護著5035名易地搬遷群眾的生活——提示零就業家庭的需求,保障獨居老人的健康,記錄環境整改的效能……

昭美社區是涼山州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也是涪城區結對幫扶昭覺縣的重點幫扶社區。過去,這裡面臨著治理體系薄弱、資源整合不足等難題。為讓搬遷群眾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工作隊以黨建為“黏合劑”,推動昭美社區與涪城區飛來石社區開展黨建結對共建,通過“共商共議+資源聚合”,打造“建設宜居宜業和美幸福昭美”的治理共同體。

“建立線上線下常態化的互訪交流機制,全方位收集搬遷群眾需求……”工作隊隊員周浩林翻開工作日志,上面記錄著2024年4月三方召開“黨建聯席會”時的討論重點。“正是那次會議,我們確定了在昭美打造涼山州首個智慧社區的目標。”他介紹道,3名幫扶干部駐點半年,帶著社區干部開展“功能測試—居民反饋—優化升級”循環調試,先后6次升級版本,最終建成這個集黨建、就業、民生服務於一體的智慧治理平台。

科技賦能為傳統治理難題帶來創新解法。為防止“漏測失幫”,幫扶工作隊創新“科技+人文”雙軌監測機制,既通過智能手環實時監測,又組織網格員定期開展“敲門行動”﹔針對就業難題,平台開發“就業需求—培訓資源—崗位匹配”閉環功能,精准對接涪城、余姚等地用工信息﹔在“美麗社區”建設中,智慧監控系統24小時監測環境衛生,社區環境滿意度大幅提升……

夕陽西下,社區文化廣場上響起歡快的達體舞旋律。居民吉子土體坐在嶄新的健身器材旁感慨:“以前擔心下山后不適應,現在有了這個智慧平台,拍照上傳就能解決問題,生活越來越方便了。”

(《四川黨的建設》全媒體記者 陳艾婧)

(責編:王先進、王珂園)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