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財政支出強度前所未有,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本報記者 曲哲涵
2025年09月13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9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財政改革發展成效。“十四五”以來,財政部門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頂住風險挑戰,拓展發展空間,國家財政實力持續增強,效能不斷提升。
地方財政實力穩步壯大
“十四五”時期,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達106萬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加17萬億元,增長約19%。地方財政實力穩步壯大,2024年,16個省份財政收入比2020年增長20%以上﹔7個省份超5000億元,其中2個省份超1萬億元。支出強度前所未有。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年預計超過136萬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加26萬億元,增長24%。
“十四五”以來,民生領域財政投入佔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0%以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不斷拓展保障范圍、提高保障水平。截至目前,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超過10.7億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13.27億人,領取基本生活救助的群眾有4500多萬人。“十四五”時期,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准從每人每年580元增加到700元,全國農村、城市低保標准均提高20%左右。
推動城鄉、區域之間享有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十四五”時期,均衡性轉移支付規模由2021年的1.9萬億元增長到2025年的2.7萬億元,年均增長9.6%。截至目前,我國50多萬個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快遞服務覆蓋率超過95%,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4%,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比例達到90%以上。
促進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擴容下沉。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並獲得免費教科書﹔約2000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得生活補助﹔約1300萬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實現相關教育經費可攜帶。累計安排資金超800億元,支持臨床重點專科和區域醫療能力建設,強化多層次衛生健康人才培養,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更好滿足多樣化、家門口的民生需求。積極推進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惠及人次達5.6億,減少群眾墊付資金5900億元。探索居家養老、托養照護等服務模式,支持開展老舊小區適兒化、適老化改造。
“‘十五五’時期,我們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到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哪裡,財政資金就重點投向哪裡﹔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在哪裡,財政政策就往哪裡發力。”財政部部長藍佛安表示。
財政宏觀調控更加積極有為
藍佛安表示,“十四五”時期的財政宏觀調控亮點,可以用4個“更加”概括:
支持更加給力——赤字率從2.7%提高到3.8%,今年進一步提高到4%﹔安排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19.4萬億元﹔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10萬億元,財政政策空間進一步打開。工具更加豐富——綜合運用政府債券、稅收、財政貼息、專項資金等工具,強化與其他宏觀政策協同,放大政策乘數效應。發力更加精准——比如一次性安排6萬億元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幫助地方極大減輕償債壓力。時機更加靈活——政策出台能早則早,看准了就一次性給足,確保早落地早見效。
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財政部門從供需兩側協同發力,打出“組合拳”。“十四五”時期,中央財政安排就業補助資金3186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長29%,城鎮累計新增就業超過5000萬人﹔國家財政累計支持3萬多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以及190個品種創新材料產品市場應用﹔安排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19.4萬億元,支持建設項目15萬個﹔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3.33萬億元,支持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出育兒補貼、養老服務補貼等直接補貼,對重點領域個人消費貸款和相關行業經營主體貸款給予貼息﹔截至今年8月底,國家財政共拿出約42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帶動各類商品銷售額超2.9萬億元﹔這兩年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1.5萬億元,推進“兩重”建設。
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財政統籌運用各種政策工具,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十四五”時期,全國財政科技支出預計達5.5萬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長34%。其中基礎研究累計投入達到7300億元,年均增長12.3%。財政投入帶動全社會研發投入快速增長,投入強度從“十三五”期末的2.41%提高到2024年的2.68%,研發投入規模穩居世界第二位。與此同時,財稅部門推出一系列政策,激勵企業向“新”而行。
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化解有力有效
“十四五”時期,財政部門始終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化解有力有效。
基層財政運行方面,中央財政5年安排對地方轉移支付近50萬億元,最大力度下沉財力,兜牢兜實“三保”底線,地方財政總體運行平穩。
地方政府債務方面,形成法定債務“閉環”管理制度體系,對於隱性債務,有序化解存量、堅決遏制增量,風險逐步收斂。
藍佛安表示,去年四季度,財政部推出了一攬子化債舉措。截至今年8月底,一次性增加的6萬億元專項債務限額,已累計發行4萬億元。各地置換以后,債務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個百分點,可節約利息支出超過4500億元。今年以來,全國已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78萬億元,其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門支持地方用於化債。
截至2024年末,我國政府全口徑債務總額為92.6萬億元,包括國債34.6萬億元、地方政府法定債務47.5萬億元、地方政府隱性債務10.5萬億元,政府負債率為68.7%。同時,我國的政府債務對應著大量優質資產,政府負債率處於合理區間,風險安全可控。
截至2025年6月末,超六成的融資平台實現退出,意味著60%以上的融資平台隱性債務已經清零,融資平台改革轉型加快推進。
藍佛安表示,“十五五”時期,將加快建立健全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為經濟行穩致遠提供有力支撐。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3日 0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