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把“會讀書的人”培養成“會創造的人”(現場評論)

江 南

2025年10月30日08: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近來,浙江幾所高校的師生,在探討同一個問題:如何把“會讀書的人”培養成“會創造的人”。不妨先聽聽大家都聊了什麼。

  浙江大學校長馬琰銘說,“讀書”是持續掌握已知,“創造”則是努力探索未知﹔中國計量大學副校長戴道鋅對學生說,實現從“會讀書”到“會創造”的跨越,須面對新局面、新場景的需求,敢於不落窠臼、勇於突破﹔也有老師從全球科技變革、學校文化根脈、強國青年擔當三個維度,鼓勵學生以交叉融合的思維去創新……

  從“會讀書的人”到“會創造的人”,背后是教育理念、培養方式之變。這就需要在教育實踐中,幫助同學們實現從“輸入”到“輸出”的轉變、從“理論”到“實踐”的演進、從“已知”到“未知”的飛躍。

  有人這樣比喻:“會讀書”變為“會創造”,是從“填滿水桶”到“點亮火種”的過程。近年來,浙江的探索步子越邁越堅實。以浙江大學為例,學校把人工智能作為更好培養“會創造的人”的抓手,不僅設有人工智能本科專業、通識課程等,更注重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改革,讓各種學科背景的學生都能學習、使用人工智能,以便更好培養復合交叉人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既對人才培養提出挑戰,又帶來機遇。隻有不斷突破原有教育模式、機制的限制,持續探索新手段,才能讓培養出來的人才跟上時代、增長本領、賦能發展。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關鍵課題。把“會讀書的人”培養成“會創造的人”,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培養“會創造的人”,需要不斷激發學校自身創新創造的活力與能力。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既要注重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也要激發學生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培養其探索性、創新性思維品質。在高等教育階段,高校則應大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進科研創新,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把各教育階段銜接起來,把教育空間優化到位,把創新教育貫穿教育活動全過程,方能以創造之教育培養創造之人才。

  對學生來說,從“會讀書的人”向“會創造的人”跨越,是自身必須經歷的人生考驗、成長錘煉,也是必須擔負的時代使命。這個跨越的過程,如馬琰銘校長所言,是由先及后、相互交織的螺旋式轉變,是由虛及實、彼此促進的交互式演進,也是厚積薄發、推陳出新的漸進式飛躍。也要看到,“會讀書”與“會創造”從來不是割裂的。學生必須先“會讀書”,掌握積累知識、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才能懂得在知識延展中思考、突破,生發出新的認知、新的見解。把“會讀書”與“會創造”結合好,廣大學生創新創造的起點才能更高、后勁才會更足。

  從全社會看,要樹立和弘揚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積極涵養健康的教育環境和生態。這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需要匯聚各方力量。一方面,要著重培育創新文化,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於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要積極營造全民終身學習的氛圍和環境,促進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實現“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育人為本,智育增慧。讓“會讀書”成為一種學習方式,讓“會創造”成為一種價值追求,各方主動作為、積極有為,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定會茁壯成長、脫穎而出。

  (作者為本報浙江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30日 05 版)

(責編:彭靜、唐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