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國法院新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245.7萬人次,同比下降23.4%——
本報記者 魏哲哲
2025年10月30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數據來源:最高人民法院 |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健全國家執行體制,有效解決“執行難”問題。
嚴格規范公正適用失信懲戒制度,是推動解決“執行難”問題的重要舉措。如何持續提升失信懲戒工作的靶向性、精准度和便捷性,把信用懲戒聚焦到少數規避執行、逃避執行、抗拒執行行為上來?近日,記者對上海、江西等地法院做法進行採訪。
——編 者
到底是“有錢不還”還是“沒錢還不了”?
這是法院受理“申請強制執行”案件后,首先要甄別、判斷的問題。這關系懲戒措施的精准適用、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平等保護。如果“有能力還”卻拒不履行法院裁判文書義務,將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嚴格區分‘失信’與‘失能’,分別採取有針對性舉措,成為最高法強調的執行要點,既嚴厲打擊嚴重失信行為,又為有發展潛能的經營主體紓困解綁,幫助‘誠實而不幸’的被執行人走出困局、重返市場。”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局長黃文俊介紹,2024年以來,最高法指導全國法院開展“失信”與“失能”分類管理相關工作,強化失信懲戒分級管理,要求積極適用失信懲戒寬限期制度和信用修復措施,提升懲戒精准度、幫助努力償債的被執行人繼續正常經營企業。
嚴格公正司法賦能營商環境優化:2024年,全國法院新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245.7萬人次,同比下降23.4%﹔282.1萬人次通過信用修復回歸市場,同比增長35.4%,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人數10年來首次下降。
失信名單人數的下降趨勢,是如何形成的?
據實予以寬限
促成企業再生
因為合同糾紛,江西某科技公司與某企業達成調解協議,卻沒能如期收到賬款,便向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申請了強制執行。
被執行企業提出,目前公司正在融資,賬面上雖無流動資金,但已有一筆較大的融資款項能近期到位,希望暫緩實施強制執行,並承諾只要融資款到位可立即還款。然而,被執行企業未能在承諾的時間節點履行還款義務,而且還有多起作為被執行人的勞動仲裁案件。
到底是“有錢不還”的失信,還是“沒錢還”的失能?為了督促履行,同時綜合評估被執行人實際經營情況和發展前景、還款能力,執行法官前往被執行人的經營地進行實地調查。
經過走訪了解,被執行人是上海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擁有核心技術及實力。如果強制執行,企業知識產權不易變現,難以覆蓋600多萬元的賬款,被執行企業也會面臨破產境地。
那麼,未履行承諾是否需要進行失信懲戒呢?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副院長沈建坤說,如果因此將被執行企業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可能導致其正在進行的融資活動陷入停滯,進而影響后續執行進程及企業的發展。
“執行工作要平衡好兩方的利益,既維護勝訴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也考慮為有發展潛能的經營主體‘再生’創造條件。”執行法官積極聯系江西某科技公司,向其介紹了執行調查進展,並就暫緩失信懲戒措施情況征詢意見:“被執行企業存在暫時困難,但有較好發展前景,能否暫不採取失信懲戒措施給予一定寬限期?”
為了確保申請執行人的利益,法院提出可由被執行人法定代表人提供執行擔保並限制其出境的方式,取代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措施,以此適當約束被執行人。此后,經多次協商,法院促成雙方達成執行和解,江西某科技公司同意給予被執行人3個月的寬限期,暫不將被執行人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並解除限制高消費措施。
在和解期內,執行法官多次聯系雙方當事人,保持溝通渠道暢通,增強互信。今年3月底,被執行企業順利獲得融資后,主動支付了執行款。此外,多起勞動仲裁執行案件也得以順利執行完畢,案件得到圓滿解決。
以強制執行措施上的“緩”換企業經營發展上的“進”、債權人的“得”,由雙輸變雙贏。沈建坤介紹,對有發展前景但暫時存在困難的被執行人,積極適用失信懲戒寬限期制度,根據案件實際情況,給予被執行人1至3個月的寬限期,讓陷入資金流動性危機的被執行人得以繼續生產經營,又最大程度保障所涉案件申請執行人的勝訴權益,讓執行有力度也有溫度。
推進信用修復
激發市場活力
江西省撫州市的某塑料科技公司此前為建設生產線,以廠房設備為抵押向某銀行貸款,但因資金鏈斷裂無法償還債務,被銀行訴至法院並被申請強制執行。由於該企業違反財產報告令,無正當理由逾期未報告財產,法院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執行中,辦案法官發現,該企業銀行賬戶余額較少,而抵押設備因專用性強,司法拍賣以流拍告終。該企業也同樣面臨困境:雖與其他企業達成合作、有發展前景,但受失信懲戒影響,無法從銀行再獲取資金用於擴大再生產。
“有訂單無資金、有產能無信用”的死循環如何破解?“法院積極組織座談會,說明該企業陷入困境的主因是技術升級導致的資金鏈緊張,而非惡意逃廢債,促成雙方達成分期還款協議。”辦案法官介紹,經銀行同意,法院出具《信用修復証明書》,明確標注“在嚴格履行分期還款計劃前提下,建議金融機構給予必要經營支持”,並暫停對其信用懲戒。
依托《信用修復証明書》,法院將企業訂單數據、技術革新等“沉睡資產”轉化為金融機構可識別的信用資本,企業順利獲得了用於擴大生產規模的資金,以滿足訂單需求。半年內,企業償還了債務,重煥生機。
“針對因市場風險陷入債務泥潭但具備造血能力的企業,信用修復並非簡單摘除失信標簽。”撫州市宜黃縣人民法院相關負責人說,一方面,憑借《信用修復証明書》破解執行僵局﹔另一方面,依托共管賬戶監管、回款定向扣劃等配套措施,將債務清償嵌入企業經營全過程,實現“助企紓困”與“兌現債權”的同頻共振,促使涉執企業從“被動償債”轉向“主動造血”,為優化營商環境注入動能。
據了解,近年來,人民法院積極運用信用修復機制,幫助已糾正失信行為的被執行人第一時間修復信用,助力被執行人回歸市場、經濟再生。例如,構建差異化信用獎勵機制,根據當事人在審判、剛進入執行程序、法院採取強制措施等不同階段的履行義務情況,出具差別化的証明文書,引導債務人積極履行。
在上海,寶山區人民法院與寶山區發展改革委建立司法信用數據共享共治機制,通過共享當事人主動履行的正向激勵信用數據,及時修復企業的信用評價,及時消除執行案件信息可能給經營主體帶來的負面影響,亮明“誠信守法經營受激勵、失信違法行為受懲戒、一時遇到困難給予支持”的司法態度。
依托案件辦理,人民法院積極推動失信被執行人信用修復,鼓勵經營主體合法合規經營。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法院新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167.2萬人次,同比下降2.45%﹔197萬人次通過信用修復回歸市場。
強化精准執行
嚴懲惡意失信
因無法歸還他人借款,又違反財產報告制度,狄某被江蘇省溧陽市人民法院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之后,狄某以其身患癌症需赴外地治療為由,向法院申請解除“納入失信名單”“限制消費”等措施。
在征得申請執行人同意后,溧陽法院依法予以臨時解除,並告誡其具備履行能力時及時履行還款義務。
然而,狄某病情穩定后,並未及時向執行法院報告並積極履行義務,而是利用失信懲戒措施被臨時解除的機會,多次前往境外等地消費、賭博。收到舉報后,法院出警將狄某拘傳,經搜查發現狄某隨身攜帶名牌煙酒及大量現金,其實際使用的他人微信賬號收支金額超300萬元,微信聊天、支付記錄証實了其大額消費及賭博的事實。
迫於壓力,狄某主動承認規避執行的違法行為,籌措錢款當場履行完畢。鑒於被執行人規避執行、拒不履行情節惡劣,溧陽法院將相關拒執線索移送公安機關,公安機關已就狄某涉嫌拒執犯罪立案偵查。
像狄某這樣的惡意失信行為並不鮮見。當前,被執行人規避執行、逃避執行、抗拒執行等問題依然突出。例如,有的故意隱匿行蹤,下落不明﹔有的公司停業、歇業,而原企業主另行注冊公司繼續經營原業務﹔有的為逃避責任,將沒有實際參與經營的老人變更為法定代表人﹔有的公開肆意對抗甚至使用暴力抗拒執行。
據介紹,最高法會同中央組織部、公安部等47個部門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落實落地,現已完成對失信被執行人的101項懲戒措施。自2013年實施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以來,截至今年9月30日,累計有1795萬被執行人(次)迫於信用懲戒壓力自覺主動履行了法律義務,或與申請執行人協商達成和解協議。
為持續提升失信懲戒工作的靶向性、精准度,今年4月,最高法下發通知,指導各地法院嚴格規范公正適用失信懲戒制度,強化失信懲戒分級分類的制度供給,將失信行為分為輕微、一般、嚴重三個等級,並分別給予不同程度的懲戒后果﹔把信用懲戒聚焦到對少數規避執行、逃避執行、抗拒執行的行為上來,建立失信等級動態調整機制,每半年對其信用等級進行一次動態調整,實現依法履職與服務大局、促進發展相統一。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30日 17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