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講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尹艷林
2025年11月28日08: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位於上海崇明區的太保家園養老社區。 |
![]() |
視頻報道請看人民日報客戶端、“人民網+”客戶端,英文報道請看環球時報英文版客戶端 |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是“國之大者”,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金融工作並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特別是在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金融系統要著力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金融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金融工作,堅持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准確把握我國金融發展特點,努力把握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不斷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本質的認識,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奮力開拓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要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要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標准和產品體系,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流向綠色低碳領域,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有力支持﹔要聚焦民生重點領域,不斷開發豐富多樣的金融產品,提高金融服務的普惠性,讓“金融為民、金融利民、金融惠民、金融便民”成為具體實踐﹔發展養老金融,增加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養老金融需求﹔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提高金融服務便利性和競爭力。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取得積極成效
近年來,各部門狠抓落實,著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的金融服務。
政策框架和工具體系持續完善。出台《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關於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關於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2022年設立2000億元的科技創新再貸款,2024年整合設立了5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2025年增加3000億元,規模提升至8000億元。創設400億元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在河北、江蘇、浙江、江西、河南五省份試點。此外,還創設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不斷優化創業擔保貸款政策,支持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群體就業創業。
金融組織和產品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專利權質押貸款”“創新積分貸”“科技人才貸”落地推廣,已推出了多種科技保險產品,如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保証保險、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等。科創板為科技企業提供了直接融資的新平台,今年5月份正式啟動債券市場“科技板”,形成以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為主、多種綠色金融工具蓬勃發展的多層次綠色金融市場體系。普惠金融已從單一信貸擴展至“信貸+保險+理財”綜合服務,基本實現“鄉鄉有機構、村村有服務、家家有賬戶”。開展了養老理財和特定養老儲蓄試點,第三支柱養老金融產品不斷豐富。數字人民幣試點穩步推進。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明顯提升。截至今年9月末,科技貸款新增額佔全部貸款新增額比重為30.5%﹔科技型中小企業本外幣貸款余額3.6萬億元,同比增長22.3%,較同期全部貸款增速高15.8個百分點,獲貸率50.3%﹔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貸款簽約金額2.6萬億元,發放貸款1.1萬億元﹔銀行間債券市場已有277家主體發行科技創新債券6691億元。截至今年9月末,綠色貸款余額43.5萬億元,同比增長22.9%﹔綠色債券累計發行4.9萬億元,其中綠色金融債累計發行2.1萬億元,為金融機構投放綠色信貸提供穩定資金來源。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未來5年我國加快建設金融強國作了新的部署。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要多措並舉做好“五篇大文章”,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發展科技金融,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要引導金融機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統籌運用好股權、債權、保險等手段,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努力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規范開展“貸款+外部直投”等業務。優化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軟件首版次安全保險運行機制。更大力度支持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領域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持續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引導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發展綠色金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不斷加強對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金融支持,引導資金投向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完善綠色金融標准和評價體系,引導銀行保險機構積極支持重點行業和領域節能、降碳,促進清潔低碳能源體系建設和綠色技術推廣應用。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發展碳排放權、排污權等環境權益抵質押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產業企業發行上市、融資並購及發行綠色債券、綠色資產支持証券等。
發展普惠金融,助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積極發展面向老年人、農民、新市民、低收入人口、殘障等群體的普惠金融產品,持續提高個體工商戶、農戶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融資可得性。持續完善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政策體系,進一步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深入推進北交所、新三板普惠金融試點,支持“專精特新”等優質中小企業挂牌上市。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居民多元化投資需求。
發展養老金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要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豐富養老金融產品,持續加大對銀發經濟、健康和養老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更好滿足日益多元化的養老金融需求。支持符合條件的健康、養老等銀發經濟企業股債融資,探索以養老設施等作為基礎資產發行資產支持証券和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支持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子公司專門從事養老金融服務。
發展數字金融,更好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能。要積極引導銀行保險機構數字化轉型,提升數字化經營服務能力。大力發展移動互聯網終端業務,拓展線上渠道,加強線上線下業務協同。提升証券期貨行業數字化水平。推動更多數字經濟、平台企業股債發行“綠燈”項目落地。加強數據安全、網絡安全、信息科技外包等風險管理,防范新技術應用帶來的風險。健全適應數字化時代的金融監管體系,增強數字化監管能力和金融消費者保護能力。
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領域。按照“十五五”規劃建議要求,持續做好“五篇大文章”,必將更好實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人民網記者任妍、黃盛整理)
案例一
科技信貸,支持商業航天發展
講述人:中國民生銀行北京自貿試驗區高端產業片區支行行長 王 磊
10月19日,當我再次目睹力箭一號運載火箭拖著耀眼的尾焰劃破長空,成功將載荷送入預定軌道時,心中的激動與自豪難以言表。承擔此次發射任務的中科宇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商業火箭發射服務市場佔有率位居前列,並多次執行國家重大任務。這不僅是一次航天壯舉,也是我們以金融力量助力中國商業航天發展的生動見証。
隨著多家商業火箭公司陸續實現成功發射,我國商業航天產業加速駛入發展快車道。不過,對於這些追逐星辰的企業,傳統的金融“尺子”難以衡量,我們需要設計更合適的授信方案。
我們的辦公室裡不再只是傳統的財務報表,而是如同“天書”般的火箭發動機原理圖、燃料對比分析等技術資料。我們拜訪企業、調研工廠、請教專家,一遍遍打磨報告,將晦澀的技術語言轉化為清晰的金融邏輯,並探索知識產權質押、投貸聯動等創新模式,努力滿足企業發展需求。
我們將堅持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優質服務,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如果航天的浪漫在於奔赴璀璨星河,那麼金融的浪漫,則在於為那些“造火箭”的夢想,鋪就一條通往星辰的金融“軌道”。
(人民網記者唐佳整理)
案例二
綠色保單,助力筑牢生態屏障
講述人:中華財險阿壩中心支公司業務總監 安 東
在川西北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平均海拔超過3500米的牧區,牧民世代與牦牛相伴。今年3月,一場幾十年未遇的寒潮襲擊了阿壩州小金縣。
在小金縣木坡鄉牧民黃明華家的草場上,40多頭牦牛倒在了雪地裡。按照保險條款和生態保護要求,我們向他說明,理賠的前提是對死牛進行無害化處理。這是為了保護草場和水源,防止疫病傳播。經過耐心溝通,黃明華同意配合。
我們通過電子耳標系統快速核驗牦牛身份,現場完成查勘定損,及時將理賠款打入了黃明華的賬戶。這筆錢幫他渡過了難關,也讓他看到了保險背后的另一層意義——不僅是經濟補償,更是對草原生態的守護。
除了理賠,我們每年還會向參保牧民發放飼草和防疫藥品,盡可能降低牦牛因病、因災死亡的風險。每頭牦牛的電子“身份証”,也為后續活體抵押貸款提供了依據,幫助牧民拓寬融資渠道。
從牦牛保險到無害化處理,從活體抵押融資到資源循環利用,一張綠色金融大網讓牧民既能守住草原生態,又能捧穩增收的“金飯碗”,讓長江上游的生態屏障綠意盎然。
(人民網記者歐陽易佳整理)
案例三
普惠滴灌,咖啡產業促農增收
講述人:中國農業銀行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支行副行長 李 佳
我的家鄉在雲南省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20年前,孟連縣信崗村村民靠種甘蔗、玉米為生,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2007年,信崗村黨支部書記岩古帶領村民開墾1700畝地種上咖啡樹,成立金山咖啡合作社,為咖農提供種植技術服務,收購、加工咖啡豆並尋找銷路。
由於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咖啡長勢好、訂單旺,村民生活漸漸有了起色。但2018年,一場強霜凍傷了400多畝盛果期咖啡樹,疊加國際咖啡豆價格下跌,受災咖農資金不足,連買化肥的錢都沒了。獲悉后,我們為58戶受災農戶提供單戶最高10萬元的信用貸款。
2022年,國際咖啡豆價格回暖,孟連縣發力精品咖啡。針對產業鏈各環節的資金需求,農行優化涉農金融產品和服務,推出“鄉村振興·咖啡貸”等產品。截至今年9月末,農行孟連縣支行累計授信3121萬元,支持12家咖啡企業和合作社,帶動農戶超5000戶。
經過多年發展,孟連縣的咖啡豆成了致富“金豆子”。當地企業還將咖啡與織錦技藝融合,創新推出“佤山伴手禮”,促進當地村民增收。
(人民網記者李彤、杜燕飛整理)
案例四
養老金融,豐富銀發安居生活
講述人:中國太保壽險副總經理 魏 琳
上午10點,在湖北省武漢市太保家園養老社區,92歲高齡的王順來穿上志願者馬甲,戴上檢徽,為鄰居們講法條、解難題。
從挎著帆布包走街串巷的戶籍民警,到中國十大杰出檢察官,王順來與法條打了半輩子交道。退休后,王順來和老伴更看重晚年生活的品質,太保家園養老社區成為老兩口的新家。
從養老到“享老”,這背后看不見的“助手”便是養老金融。養老服務不再局限於經濟補助和生活照料,逐漸向多元化、全方位服務轉型。隨著“大康養”一體化生態不斷構建,“醫養結合”模式不斷完善,豐富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為老人解決了后顧之憂。特別是隨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推廣,“保險+服務”的養老模式正加速轉型升級。
發展養老金融需要堅持“養老是目的、金融是工具”的基本原則。我們以客戶為中心,通過創新服務、專業引領和數字賦能,推進高質量養老金融服務走進千家萬戶。目前,太保家園已在國內13座城市落地15個社區,為越來越多老人提供服務。
(人民網記者栗翹楚整理)
案例五
數字賦能,提供更好醫療服務
講述人:中國建設銀行平台運營中心對公業務平台運營團隊處長 趙 亮
華為鯤鵬計算領域副總裁 陳 超
清晨,四川省人民醫院開始忙碌起來。醫院高效運轉,離不開數字化財務平台的賦能。今年春天,建設銀行“建融智醫”平台在醫院上線,打通了對賬退費等功能,大幅提高了財務工作效率,原先需要7個人做的工作,現在隻需要1個人就能完成。
為了讓系統的使用體驗更好,工作人員走訪調研,歸納出9類問答指引,形成30多項常見問答庫並上線至平台,單一問答檢索時間從平均63秒縮短到12秒以內。目前,自助問答庫已在5家醫院上線。
“建融智醫”平台是建行踐行“金融為民”初心的一個縮影。“裕農通”用金融力量服務鄉村發展,“建融慧學”助力莘莘學子實現青春夢想……建行持續發揮數字金融優勢,溫情守護通往美好生活之路。
溫情服務的背后是底層技術的堅實支撐。我們憑借分布式銀行核心系統及算力基礎設施,突破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庫動態構建、跨系統數據交互等創新技術,不斷提升服務效率。數字技術與金融結合,催生出服務千行百業的“智慧活水”,書寫更具溫度的新篇章。
(人民網記者夏曉倫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8日 10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