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風文明建設新觀察
本報記者 常 欽 張 文 張丹華
2025年11月28日08: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圖①:寧夏固原市隆德縣的一場集體婚禮上,工作人員為新婚夫妻遞上紅色綢帶大紅花。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要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做到農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輝映。
當“零彩禮”的喜帖送來淳朴的祝福,當沉睡的古窯洞在光影中重煥生機,當“村BA”的哨聲劃破寧靜的鄉野夜空——一幅幅文明鄉風的新畫卷正在神州大地上徐徐展開。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以問題為導向,以群眾為主體,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涌現出一系列充滿泥土芬芳和時代氣息的生動實踐,廣袤鄉村煥發文明新氣象。
——編 者
“零彩禮”嫁女“最有面子”
一場關於“面子”與“裡子”的深刻變革
“小兩口心貼心,勝過彩禮萬兩金……”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古城鎮新華橋村的村民活動室,閔桂芳的快板打得清脆響亮。她不是專業演員,而是村紅白理事會的成員,還有個更響亮的名頭——“新紅娘”志願服務隊隊長。
“村上有打算辦喜事的,我就去給講講‘零彩禮’‘低彩禮’的典范。”閔桂芳的“講”,不是生硬說教,而是拉家常、算細賬。
曾經,高額彩禮是壓在許多農村家庭頭上的一座大山。在農村採訪,聽過不少“娶個媳婦掏空三個家”的嘆息,一些地方農村甚至出現了“因婚致貧”現象。“那會兒大家看彩禮,不僅是錢的問題,更是‘面子’問題。”閔桂芳說。互相攀比、大操大辦的風氣下,彩禮“水漲船高”,變成了“人情的枷鎖”。
如何搬走這座“大山”?寧夏直面痛點,打起移風易俗攻堅戰。他們抓住的“牛鼻子”,是村民自治。
新華橋村村民李丁朋喜事簡辦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注腳。“起初我擔心零彩禮會被人笑話。”李丁朋說出了很多人的顧慮。但在閔桂芳這樣的“新紅娘”多次勸說下,老李轉過了這個彎。他不僅“零彩禮”嫁女,還響應號召,沒辦“出閣宴”。
看著女兒女婿辦起小賣部,流轉土地種玉米,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老李由衷地感慨:“低彩禮和零彩禮嫁女兒,最有面子!只要雙方齊心,照樣把日子過好。”
近兩年,寧夏農村地區低彩禮、零彩禮已在婚嫁中佔據多數,平均彩禮金額明顯下降,農村彩禮相互攀比、持續走高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
從“怕沒面子”到“最有面子”,觀念扭轉的背后是一整套精准的制度設計“組合拳”——
組織領航,“軟約束”變“硬規矩”。充分發揮村規民約、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的作用。各市縣出台政策,把德高望重、辦事公道的黨員、村干部吸納進來,明確婚喪事宜的標准,通過提前介入、事中幫忙、事后總結,“管”有了依據、有了抓手。
正向激勵,“新風尚”也有“實惠”。石嘴山市為新婚夫婦頒發“農村婚俗新風光榮証”﹔中衛市中寧縣摸排適婚青年,組建勸導員隊伍﹔各地對落實“零彩禮”“低彩禮”的家庭,在創業扶持、惠農補貼、婦女關愛上給予傾斜。銀川市永寧縣的王勇豐兩個女兒出嫁,彩禮都在2萬元以內,“農資有補貼,租金有減免,創業有支持……彩禮低了,卻一點‘不吃虧’,臉上還添光!”
陣地保障,“新風俗”有了“支撐”。為解決婚喪嫁娶“難找場地、容易擾民”的問題,寧夏各地建起了民俗服務中心、移風易俗禮堂等。永寧縣李俊鎮許橋中心村黨支部書記許建華介紹,服務中心由村鎮共建,為村民提供紅白喜事場所,既節儉又便民。
今年9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吳忠市召開部分省份農村高額彩禮問題綜合整治經驗交流會。“寧夏模式”受到普遍關注,為全國治理高額彩禮等問題提供了借鑒。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健全機制、創新舉措、壓實責任,在整治農村高額彩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全社會共同抵制高額彩禮的氛圍正在形成。
文明鄉風,移風易俗是關鍵。農村移風易俗重在常抓不懈,剛柔並濟地找准實際推動的具體辦法。“柔”的是“閔桂芳們”的春風化雨、身邊典型的示范引領﹔“剛”的是村規民約的制度約束、政府激勵的鮮明導向。當鄉村的紅白喜事在移風易俗中辦得更加文明、節儉,群眾心理和經濟負擔也將大幅減輕,得到實惠。
古窯洞長出“新經濟”
一份關於“保護與發展”的辯証答卷
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甄家灣村所在的青平川,在作家史鐵生筆下,“全是一座座黃的山峁或一道道黃的山梁,綿延不斷”。如今站在這片黃土地上,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古老的窯洞群落前,劇組緊張拍攝﹔年近五旬的村民張海芳穿著戲服本色出演,休息時還不忘在抖音上分享“片場日常”。
延安擁有國家級傳統村落12個,其中8個在延川縣,甄家灣村便是其中之一。這個有著750多年歷史、擁有陝北規模最大古窯洞群落的村庄裡,正上演著一場“保護與發展”的辯証大戲:在現代化浪潮中,如何安放那些“回不去的鄉愁”?
延川的回答是:在最嚴格的保護中,尋找最高級的“活化”。當地破解的,是“保護就不能發展,發展就要破壞”的“兩難悖論”。“秘訣”藏在三個字裡——“土專家”。“故土難離,草木情深。為了留住鄉村韻味,我們堅持‘修舊如舊’!”延川縣規委會評委專家曹興盛說。
“修舊如舊”四個字,說易行難。甄家灣的高明之處在於,不找“高大上”的施工隊,而是直接找當地最懂陝北窯洞的石匠、木匠、泥瓦匠,成立了30人的“土專家”工作組和500人的傳統工匠庫。
“他們最清楚我們陝北窯洞應該是啥樣子。”甄家灣村黨支部書記白雲說得實在。在維修加固古窯洞時,院落裡的石磨、馬棚、老門窗,一磚一瓦都被完整保護下來。
這份對“原汁原味”的極致堅守,為甄家灣“砸”開了一條新路——“影旅融合”。2018年修繕完畢,2019年開始營業。古朴、蒼涼、真實的黃土風貌,成了影視劇組最稀缺的鏡頭語言。幾年來,70多個劇組紛至沓來,3萬多名師生前來研學採風。
保護,不再是“包袱”,而成了“飯碗”。張海芳抓住了這個機遇,她開起了農家樂,還是做平日的農家飯,但劇組和游客一來,生意好得不得了。“今年賺了10萬多元!”張海芳笑著說自己從一個普通農村婦女,變成了“能人”老板娘。
如今的甄家灣,14院64孔窯洞成了特色民宿,停車場、游客中心配套齊全。村民們還集思廣益,夏天劃船、冬天溜冰,非遺面花比賽笑聲飛揚。甄家灣的故事,為全國的農耕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新的借鑒。
像陝北的古窯洞一樣,文物古跡、鄉土建筑、名鎮名村、歷史街區、傳統村落、非遺民俗等農村文化遺產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培育文明鄉風具有多重價值。農業農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做好傳統村落保護、農業農村領域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充分發揮鄉村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特有功能,推進鄉村各類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展現出新的魅力風採。
“村BA”點燃煙火氣
一個村庄“精神文化生活主場”的重建
夜幕初垂,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翟庄村裡兩個大型停車場就已“客滿”。
“晚上6點半的比賽,下午5點店裡就開始上客了!”飯店經營者袁文東在灶台前忙得滿頭大汗,蒸汽氤氳中,他的笑聲爽朗。
這股煙火氣,源自一個籃球。2023年起,翟庄村已累計舉辦390場籃球周末聯賽,每年的“賽季”持續6個多月,先后帶動餐飲消費10多萬人次,綜合收入超千萬元。
“球哨一響,黃金萬兩”,鄉親們挂在嘴邊的玩笑話背后,是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井噴式釋放。幾年前,翟庄村和許多“空心化”的村庄一樣,面臨著精神文化生活匱乏的難題。青壯年外出,留守的老人孩子“沒事干、沒處玩”。村黨委書記翟戰福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人沒個精氣神,村子就立不起來!”
沒有陣地,就自己建!沒有活動,就自己辦!翟庄村瞅准了群眾基礎最好的籃球。從一個荒坑起步,從100多個觀眾席位干起,第一屆“村BA”辦得“土氣”,裁判都是不專業的籃球愛好者,但那股子勁兒,帶動了全村。
3年時間,3屆聯賽辦下來,球場鋪上了專業塑膠,看台坐席加到了230多個,電子屏、專業裁判一應俱全。村集體先后拿出20多萬元更新場地、提升配套,“村BA”越來越有看頭。
“一年比一年規范,一年比一年精彩!”村民袁小帥是參賽隊長,他的球隊注冊了18名隊員,最小的才13歲。“村BA組委會對賽程、規則逐年完善,玩著帶勁,看著過癮!”袁小帥說。
“村BA”不只是比賽。半場休息,村幼兒園的孩子們組成啦啦隊,稚嫩的童聲回蕩在球場上空。村民翟二亞每逢比賽就主動把自家車位騰給外地游客,他說:“‘村BA’是咱翟庄的招牌,不能給村裡丟人!”村裡修建的籃球場、文化園,成了游客打卡地﹔村文化廣場還被評為“河南省農民體育健身活動基地”。
“村BA”帶來的“化學反應”破解了基層治理中的難題。翟戰福說:“這兩年,村裡亂停亂放、私搭亂建不見了。村干部義務修剪花木、維修公廁,村民主動保持門前衛生。一個球賽,把大家的心聚攏了。”
390場比賽,328名正式注冊球員,帶動餐飲文旅消費超千萬元。這不僅是經濟賬,更是一本社會效益賬、精神文明賬。翟庄村的探索,是全國“村字號”文體活動蓬勃興起的一個縮影。
放眼全國,《全國“村字號”文體活動情況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農村地區舉行的各類文體活動超220萬場,超七成農民群眾參與了文化體育活動。從貴州“村BA”“村超”的火爆出圈,到各地“村晚”“村舞”的遍地開花,“村字號”活動正重構鄉村文化生態。
從一個村的“獨樂樂”,到全國“村字號”的“眾樂樂”,看到的是一種強大的內生動力。“翟庄村的‘村BA’,點亮的不僅是鄉村的夜空,更是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場。”漯河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朱明春表示,翟庄村的故事啟示我們,文明鄉風建設,必須把農民群眾作為主體。隻有當村民們自己“唱主角”,從“要我辦”變成“我要辦”,文化的種子才能真正扎根在鄉土的沃野裡,開出最絢爛的花。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8日 18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